2018年,我省通过财政部核查新入库PPP模式项目60个,比2017年增加40个,新增投资额1171.81亿元。至12月末,全省纳入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项目106个,总投资额2651.01亿元。
去年以来,甘肃省财政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我省项目建设实际,从抓规范和谋发展两方面发力,推进PPP模式取得新突破。
重质量 强规范 防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PPP模式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展,一些不规范的项目和模式逐渐暴露,掣肘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全省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部部署,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清理规范工作,对前期工作准备不足暂时难以实施、已按传统模式开工建设不再采用PPP模式、不符合规范不宜采用PPP模式的三类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退库项目176个(各地自查退库159个,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评审退库17个),涉及投资额2684.03亿元。符合规范要求保留在库项目64个,投资额1813亿元。清理规范剔除了伪PPP项目,运营有保障、主要回报靠绩效的优质项目得以保留,回归PPP模式本源和初衷,增强了社会资本的信心,也为项目融资增信,为落地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纠正了PPP泛化滥用现象,防止PPP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组织实施全省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数据清查核实工作,对各地申请入库项目实行财承数据动态监测管理,新项目入库所在地财政部门均须填报本级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动态监测表作为项目入库的依据。
聚焦重点补短板
如今,PPP模式将告别规模快速增长的时期,进入重质量、防风险、在规范中稳步发展的时期。
省财政厅聚焦三大攻坚战,积极探索重大项目按受益主体和受益范围跨级共建、跨地域共建,合理分担政府支出责任,充分利用可支配财力,调动各方积极性合力推进项目。在脱贫攻坚、生态环保、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着力支持补短板、促发展、惠民生项目取得突破。至去年12月末,全省纳入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的106个项目中,涵盖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水利灌溉、城市供热、轨道交通、公路建设、旅游教育、全民健身、市民公园、市政工程等诸多领域。其中,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公路交通项目28个,投资额2124.46亿元;脱贫攻坚、污染治理等支持攻坚战项目30个,投资额104.84亿元;旅游、文化、养老等幸福产业项目从无到有,入库项目16个,投资额106.91亿元。
增强示范引领作用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我省张掖市、榆中县分别被授予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工作有力、社会资本参与度较高的市、县。
2018以来,省财政厅着力推进项目示范,在认真组织开展遴选申报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总结张掖市、榆中县推广PPP模式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用好用足激励措施,扩大激励作用和影响面,起草《关于推广PPP模式典型经验用好用足激励措施的汇报》上报省政府督查室。
2018年财政部公布的第四批示范项目我省有兰州市榆中县文化产业园(文成广场)建设项目、白银市G341线白银至中川至永登公路二期工程(白银至中川段)、白银市景泰县城区集中供热配套热网工程、武威市古浪县水环境治理项目、平凉市崇信县城区集中供热项目、平凉市华亭县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华亭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 ,以及庆阳市海绵城市项目等8个项目入选,通过率66.7%,高出全国34.7个百分点(全国为32%),入选示范项目数居全国第18位。截至目前,我省列入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共有11个,投资额259.6亿元。
通过积极争取中央奖补资金,榆中县文化产业园(文成广场)建设项目、景泰县城区集中供热配套热网工程、华亭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华亭县养老服务中心建设4个项目获得财政部示范项目奖补资金2100万元。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助力PPP规范发展。”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强化项目动态监管,紧紧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和支持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释放PPP机制的活力,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
来源:新甘肃